手的靈活性決定了人類成為這個星球上的主導物種,。智能制造同樣離不開一把好“手”,。如今,工業(yè)機器人就是人們雙手的延伸,,它們是粗活細活都能干的全能選手,。海底沉管的銜接,“超級焊匠”一出手就能搞定,;加工光學模具的工業(yè)母機可以做到“天衣無縫”,;扛大梁的機器人手臂上,真的有一個“太陽系”嗎,?給超級水利工程做全息體檢和局部手術的究竟又是何方“圣手”,?
用機器人焊接世界超級工程
讓焊接更高效、更精準,、更可靠
深中通道雙向八車道,,沉管直徑比港珠澳大橋沉管還要大,每個沉管重達9000噸,,相當于一艘中型航母,,32個管節(jié)沉管鋪就一條海底隧道,這又將是一個世界超級工程,。
在深中通道沉管鋼殼的制造基地,,一根新的沉管即將開始建造,,它采用的是三明治結構。
顧名思義,,“三明治”結構就是用內外兩層鋼板造出巨型鋼殼,,然后在兩層鋼板的隔艙之間進行混凝土澆筑。
然而,,巨型鋼殼全靠焊接,,每個沉管鋼殼的焊縫總長度超過300公里,假如用人工焊接,,一個沉管鋼殼就需要超過1000名焊接工人,工期長達12個月,。如果32根管節(jié)焊接都靠人工,,顯然是無法按時完成的任務。這次,,工程師決定啟用機器人焊接,。
機器人測量鋼板尺寸和位置,大腦根據數據迅速發(fā)出指令,,焊槍上的激光感應器跟蹤識別焊縫,,實時糾偏。
假如工人來焊接,,至少需要焊接6到8道,,而機器人一氣呵成,堪比“超級焊匠”,。
廣船國際有限公司深中通道項目GK01合同段項目經理部總工程師 龍漢新:焊同樣的工作量的話,,原來我們要18個焊工,現在可能只要4個焊工,。而且機器人焊出來的質量比較穩(wěn)定,。
碼頭上,制造完成的沉管鋼殼正在駁運上船,。一個管節(jié),,頂面面積相當于14個標準籃球場大小。巨型斷面的平整度達到4毫米之內,,如此高的精度世界罕見,。
水輪機組維修機器人
為41歲的葛洲壩做修復手術
葛洲壩,萬里長江上的第一座大型水電站,,2022年迎來它的41歲生日,。
轉輪是發(fā)電機組的“心臟”,水流推動轉輪旋轉,,將盡可能多的能量轉化為電能,。正常運行時,轉輪表面平滑如瓷,但洶涌的江水帶來能量的同時,,也帶來泥沙猛烈沖擊轉輪表面,,留下凹凸不平的劃痕,嚴重影響轉輪的健康,。
41歲的葛洲壩,,即將迎來一次脫胎換骨的“大手術”。
靠人工,,維修一臺水輪機組至少要3周,,多修一天就要少發(fā)360萬度電。這一次,,大修的任務交給了機器人,。
把機器人安裝在水輪機轉輪室的內壁上,讓它在復雜的葉輪間,,沿著曲面一邊攀爬,,一邊工作。而且打磨精度要達到微米級,,比醫(yī)生整容還要難,。
機器人原位檢修大型水輪機組,全世界都沒有先例,。第一代水輪機組維修機器人表現如何,,大家拭目以待。
2小時20分鐘,,機器人將兩塊近1平方米的內壁修復完畢,。核準顯示,機器人重復定位精度達到0.06毫米,,加工表面粗糙度不到1微米,,比要求提高了三倍。
狹小的空間里,,機器人猶如飛檐走壁的蜘蛛俠,,輕松完成轉輪內壁和頂部葉片的維修。一臺機器人24小時就能完成10個人一周的維修工作,。
2022年5月18日,,轉輪維修完成,比預計時間提前了30天,。智能化解決方案,,讓葛洲壩煥發(fā)出了新的活力。
五軸數控機床行云流水
鉛筆筆尖上雕出電吉他
一個加工面型精度達到微米級,、表面粗糙度Ra10納米以內的光學模具零件,,要實現批量制造,,人手無法勝任,需要借助精密的數控機床,。
加工這個精密件需要用到9把刀,,每把刀都存在微米級的偏差,失之毫厘,,謬以千里,,破解刀具尺寸誤差的難題,不斷接近國際精密加工領域的最高標準,。
工件加工的凹凸面配合間隙達到了5微米以內,,相當于一張A4紙厚度的二十分之一,真正做到了嚴絲合縫,。
調整好的五軸數控機床就像一雙藝術家的手,,在面積只有10.35平方毫米的鉛筆筆尖上,雕刻出了一把精致的電吉他,。只有數控機床的軸運動精度達到微米級,才能做到如此行云流水,。
十五年前,,自主研發(fā)的數控系統(tǒng)在國產機床市場的占有率還不足1%,而現在,,已經提高到了31.9%,。
國產大負載機器人
每1分鐘就能完成一輛轎車后側圍板的制造
安徽蕪湖的汽車廠里,26臺國產大負載機器人正在生產汽車后側圍板,,這些機器人手腕部可以負載210公斤,,它們精準抓取、上料,、自動識別焊縫進行焊接,,每1分鐘就能完成一輛轎車后側圍板的制造。
如今,,全球約三分之一的工業(yè)機器人都應用在汽車廠,。但是,縱觀中國120家汽車廠,,90%以上的機器人都是國外進口,。如果不能實現自主可控,會對整個產業(yè)影響深遠,,國內科研人員要補上這個環(huán)節(jié),。
大負載機器人最難攻克的就是精度。今天,,這臺210公斤大負載機器人的重復定位精度已經達到了0.072毫米,,向0.06毫米的國際一流標準又靠近了一步,。
中國生產工業(yè)機器人的企業(yè)有數百家,但是,,能夠批量生產100公斤以上大負載多關節(jié)機器人的國內公司不超過10家,。
大負載機器人,這是中國機器人企業(yè)亟待翻越的一座高山,。
精度保持性達到0.3弧分
中國人終于可以生產出高精度的RV減速機
在工業(yè)生產中,,能挑大梁的機器人往往需要負重50公斤以上,這些頂梁柱的肘關節(jié)必須要用載荷更大的RV減速機,。
中國工業(yè)機器人一年的產量已經達到44萬臺,。但是,長久以來,,70%的RV減速機都是外資品牌,。
2015年,北京工業(yè)大學教授張躍明決定向這一國內空白技術發(fā)起挑戰(zhàn),。
打開RV減速機,,里面就像一個太陽系,既有太陽輪,,也有行星輪,。這就是RV減速機的擺線行星輪,它們就像圍繞太陽的行星,,既有自轉也有公轉,,自轉一圈的同時公轉40圈,通過多組行星運動實現精密傳動,,把電機的高速轉動降下來,,同時增大轉矩,驅動機器人手臂旋轉,。
擺線行星輪是RV減速機里的核心部件,,擺線行星輪一般有39個齒,每個齒的廓線形狀必須保持一致,,稍有誤差就會影響整個RV減速機的傳動精度,。
經過上萬次的反復優(yōu)化,一套獨特的擺線行星輪修形設計方法形成了,,保證39個齒形的廓線誤差控制在4微米以內,。
經過十萬次的測試, RV減速機的精度保持性達到了0.3弧分,,徹底解決了磨損嚴重的問題,。跨過嚴苛的微米制造,,中國人終于可以生產出高精度的RV減速機,。
“中國機械臂”驚艷太空
炫酷堪比變形金剛
2022年11月17日,,神舟十四號航天員出艙執(zhí)行任務。這是中國空間站T字構型完成后的首次出艙活動,。
和三位宇航員密切協(xié)同的是兩條“神奇”的機械臂,。
大機械臂名叫“天和機械臂”,承載力可達25噸,,堪稱中國空間站的“大力士”,。
小機械臂名叫“問天機械臂”,雖然承載力只有3噸,,但十分靈活,。
天和機械臂有兩根臂桿,7個活動關節(jié),,展開長度10.2米,。這么長的一個機械臂,要在零重力環(huán)境下,,移動范圍覆蓋所有作業(yè)區(qū)域,,精度還必須達到5厘米以內。
研發(fā)團隊一籌莫展的時候,,一位工程師用圓規(guī)畫圖,,猛然受到啟發(fā)。就像圓規(guī)一樣,,他們也讓大型機械臂的兩只手當“腳”,互為支點,,交替切換向前移動,,實現爬行轉移。
年輕的中國工程師們,,打破常規(guī),,獨具創(chuàng)新,讓天和機械臂執(zhí)行任務的精度達到毫米級,,出色完成天舟貨運艙抓取和艙段在軌轉位,,被網友們稱作“百變金剛”。
中國開展太空機械臂的研發(fā)比國際上晚了40年,,但是我們的進步速度卻讓世界為之驚嘆,。
(來源:央視財經)